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于這句話,我們都不會陌生,事實上,中國走出艱苦歲月到如今的生活大翻遍,這其中最重要的還在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事實上,掌握了技術,在國際上享有的是話語權,在產業發展上占有了優先發展權。最重要的在于,精密儀器的研發,尤其是檢測分析儀器上的發展,為我國大大縮短了與歐美等國家的發展距離。
天津大學教授、教育部科技委委員、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徐可欣指出,先進的測量科技和精密儀器是科學發現的工具、技術創新的種子,如質譜儀的發明使我們能按原子、分子的質量差異進行分離,檢測物質組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技術使我們可以更早發現疾病;圖像傳感器(CCD)已是手機、數碼相機中的關鍵元器件等。
社會需求決定檢測儀器的研發
現實社會發展也提出了很多新的科學上必須回答和解決的問題。如工業排放是如何對氣候變化、環境乃至人群健康狀態產生影響的?二惡英濃度低,測量方法復雜并只能離線進行,環境科學的發展迫切需要發明痕量物質監測的新測量方法和儀器監測二惡英。而痕量物質對人們健康影響的機理、評估與監測方法等更是亟待突破的科學問題。
如上世紀80年代,我國急需制成全國酸雨城市分布圖,而當時的經濟條件則決定了需要科研人員自主研發,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國科研人員客服了當時各種困難,憑借著卓越的學識和精湛的技術,最終開發了我國第一臺離子色譜儀,并馬上轉成商業化,裝備全國各地城市進行酸雨成分和濃度的檢測。
再舉個跟國防安全相關的事件,比如我國涉及到航天技術或者核武器的開發時,其使用的檢測儀器必須為國產自主研發,這是基于中國人的使用習慣需求出發,當然也是為了在技術上進行保密,因為一旦使用國外儀器對設備進行檢測,數據在在線傳播的情況下,就容易造成國家機密技術的損失。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理事、編審陳寶泉介紹說,測量與儀器科技水平還反映國家實力。美國商務部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上世紀90年代中期發布的數據表明,美國儀器儀表產值約占國民總產值的4%,但它拉動的相關產值卻高達66%。2007年美國商務部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的戰略報告指出,21世紀制造業和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關鍵是測量技術,此領域對維系國家競爭力也不可或缺。日本為奪回在測量分析儀器上的優勢,文部省啟動了尖端測量事業,投資達上百億日元。
高端儀器仍需進口
當前,我國在測量技術與精密儀器方面與世界強國差距大,由此導致的科技創新掣肘影響面廣,如不盡快制定發展戰略并迎頭趕上,差距會繼續拉大。陳寶泉分析指出,我國科技投入大幅增加,購置的大型儀器設備已初具規模。但其中60%是進口設備,尤其是昂貴的高端儀器設備基本都依靠進口。